TFT液晶显示屏极性变换方式

\"TFT液晶显示屏极性变换方式\"

TFT液晶显示屏是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屏,也就是“真彩”(TFT)。TFT液晶为每个像素都设有一个半导体开关,每个像素都可以通过点脉冲 直接控制,因而每个节点都相对独立,并可以连续控制,不仅提高了显示屏的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精确控制显示色阶,所以TFT液晶的色彩更真。TFT液晶显示屏的特点是亮度好、对比度高、层次感强、颜色鲜艳,但也存在着比较耗电和成本较高的不足。

  TFT(Thin Film Transistor)即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属于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中的一种。它可以“主动地”对屏幕上的各个独立的像素进行控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反应 时间。一般TFT的反应时间比较快,约80毫秒,而且可视角度大,一般可达到130度左右。

  TFT液晶屏极性变换方式:

  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值不变,否则,时间久了,液晶分子会发生极化现象,从而逐渐失去旋光特性。因此,为了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 遭到破坏,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必须进行极性变换,这就需要将液晶显示屏内的显示电压分成两种极性,一个是正极性,另一个是负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高于 common(公共电极)电极电压时,就称为正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低于common电极电压时,就称为负极性。不管是正极性或负极性,都会有一组相同 亮度的灰阶,所以当上下两层玻璃的压差绝对值是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灰阶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这两种情况下,液晶分子的转向却完全相反,也就可以避免上述当 液晶分子转向一直固定在一个方向时所造成的特性破坏。常见的极性变换方式有四种,即逐帧倒相方式、逐行倒相方式、逐列倒相方式和逐点倒相方式。

  对于逐帧倒相方式,在同一帧中,整个画面所有相邻的点都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帧极性则不同;对于逐行倒相方式,在同一行上拥有相同的极 性,而相临的行极性不同;对于逐列倒相方式,在同一列上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列极性不同;对于逐点倒相方式,则是每个点与自己相邻的上、下、左、右四 个点,极性都是不一样。

  目前常见的个人计算机液晶显示屏,所使用的面板极性变换方式,大部分都是逐点变换方式,为什么呢?原因是逐点倒相的显示品质相对于其他的变换方式要好得多。表列出了逐帧倒相、逐行倒相、逐列倒相和逐点倒相四种极性变换方式的性能比较。

  所谓Flicker现象,就是画面会有闪烁的感觉,但并不是特意做出的视觉效果,而是因为显示的画面灰阶在每次更新画面时会有些微小的变动,让人眼感受到 画面在闪烁。使用逐帧倒相的极性变换方式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逐帧倒相的整个画面都是同一极性,当这次画面是正极性时,下次就都变成了负极性,假若 common电压有一点误差,这时正、负极性的同一灰阶电压便会有差别,当然灰阶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不停切换画面的情况下,由于正、负极性 画面交替出现,就会出现Flicker现象。而其他面板的极性变换方式,虽然也会有此Flicker的现象,但由于不像逐帧倒相是同时整个画面一起变换极 性,只有一行或一列,甚至于是一个点变化极性而已,以人眼的感觉来说,就会觉得不明显。

  所谓Crosstalk现象,指的是相邻的点之间,要显示的资料会影响到对方,以至于显示的画面会有不正确的状况。虽然Ctosstalk现象的成因有很多种,只要相邻点的极性不一样,便可以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TFT液晶显示屏工作原理:

  TFT是如何工作的 TFT就是“Thin Film Transistor”的简称,一般代指薄膜液晶显示器,而实际上指的是薄膜晶体管(矩阵)—— 可以“主动的”对屏幕上的各个独立的象素进行控制,这也就是所谓的主动矩阵TFT(active matrix TFT)的来历。那么图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基本原理很简单:显示屏由许多可以发出任意颜色的光线的象素组成,只要控制各个象素显示相应的颜色就能达到 目的了。在TFTLCD中一般采用背光技术,为了能精确地控制每一个象素的颜色和亮度就需要在每一个象素之后安装一个类似百叶窗的开关,当“百叶窗”打开 时光线可以透过来,而“百叶窗”关上后光线就无法透过来。当然,在技术上实际上实现起来就不像刚才说的那么简单。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就是利用了液晶的特性(当加热时为液态,冷却时就结晶为固态),一般液晶有三种形态:

  类似粘土的层列(Smectic)液晶

  类似细火柴棒的丝状(Nematic)液晶

  类似胆固醇状的(Cholestic)液晶

  液晶显示器使用的是丝状,当外界环境变化它的分子结构也会变化,从而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就能够达到让光线通过或者阻挡光线的目的——也就是刚才比方的百叶窗。

  大家知道三原色,所以构成显示屏上的每个象素需上面介绍的三个类似的基本组件来构成,分别控制红、绿、蓝三种颜色。

  目前使用的最普遍的是扭曲向列TFT液晶显示器(Twisted Nematic TFT LCD),下图就是解释的此类TFT显示器的工作原理。现存的技术差别很大,我们将会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

  在上、下两层上都有沟槽,其中上层的沟槽是纵向排列,而下层是横向排列的。而下层是横向排列的。当不加电压液晶处于自然状态,从发光图2a扭曲向列TFT显示器工作原理图示意图层发散过来的光线通过夹层之后,会发生90度的扭曲,从而能在下层顺利透过。

  当两层之间加上电压之后,就会生成一个电场,这时液晶都会垂直排列,所以光线不会发生扭转——结果就是光线无法通过下层。

  TF:

  彩色滤光镜依据颜色分为红、绿、蓝三种,依次排列在玻璃基板上组成一组(dot pitch)对应一个象素每一个单色滤光镜称之为子象素(sub-pixel)。也就是说,如果一个TFT显示器最大支持1280×1024分辨率的话, 那么至少需要1280×3×1024个子象素和晶体管。对于一个15英寸的TFT显示器(1024×768)那么一个象素大约是0.0188英寸(相当于 0.30mm),对于18.1英寸的TFT显示器而言(1280×1024),就是0.011英寸(相当于0.28mm)大家知道,象素对于显示器是有决 定意义的,每个象素越小显示器可能达到的最大分辨率就会越大。不过由于晶体管物理特性的限制,目前TFT每个象素的大小基本就是0.0117英寸 (0.297mm),所以对于15英寸的显示器来说,分辨率最大只有1280×1024。

  TFT液晶屏极性变换方式:

  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值不变,否则,时间久了,液晶分子会发生极化现象,从而逐渐失去旋光特性。因此,为了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 遭到破坏,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必须进行极性变换,这就需要将液晶显示屏内的显示电压分成两种极性,一个是正极性,另一个是负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高于 common(公共电极)电极电压时,就称为正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低于common电极电压时,就称为负极性。不管是正极性或负极性,都会有一组相同 亮度的灰阶,所以当上下两层玻璃的压差绝对值是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灰阶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这两种情况下,液晶分子的转向却完全相反,也就可以避免上述当 液晶分子转向一直固定在一个方向时所造成的特性破坏。常见的极性变换方式有四种,即逐帧倒相方式、逐行倒相方式、逐列倒相方式和逐点倒相方式。

  对于逐帧倒相方式,在同一帧中,整个画面所有相邻的点都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帧极性则不同;对于逐行倒相方式,在同一行上拥有相同的极 性,而相临的行极性不同;对于逐列倒相方式,在同一列上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列极性不同;对于逐点倒相方式,则是每个点与自己相邻的上、下、左、右四 个点,极性都是不一样。

  目前常见的个人计算机液晶显示屏,所使用的面板极性变换方式,大部分都是逐点变换方式,为什么呢?原因是逐点倒相的显示品质相对于其他的变换方式要好得多。表列出了逐帧倒相、逐行倒相、逐列倒相和逐点倒相四种极性变换方式的性能比较。

  所谓Flicker现象,就是画面会有闪烁的感觉,但并不是特意做出的视觉效果,而是因为显示的画面灰阶在每次更新画面时会有些微小的变动,让人眼感受到 画面在闪烁。使用逐帧倒相的极性变换方式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逐帧倒相的整个画面都是同一极性,当这次画面是正极性时,下次就都变成了负极性,假若 common电压有一点误差,这时正、负极性的同一灰阶电压便会有差别,当然灰阶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如图2所示。在不停切换画面的情况下,由于正、负极性 画面交替出现,就会出现Flicker现象。而其他面板的极性变换方式,虽然也会有此Flicker的现象,但由于不像逐帧倒相是同时整个画面一起变换极 性,只有一行或一列,甚至于是一个点变化极性而已,以人眼的感觉来说,就会觉得不明显。

  所谓Crosstalk现象,指的是相邻的点之间,要显示的资料会影响到对方,以至于显示的画面会有不正确的状况。虽然Ctosstalk现象的成因有很多种,只要相邻点的极性不一样,便可以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TFT液晶显示屏的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讲到这里,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咨询我们官网客服,客服可以帮助您解答。若想知道更多关于TFT液晶显示屏的资讯,可以关注我们的官网www.lcdhc.com 小编会持续更新,谢谢大家!

滚动至顶部
HC_LOGO

在线留言

请填写下表,我们的团队将竭诚为您服务。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黄麻布居委天富安工业园1栋4楼西